以善修身,以德立世:解码于建初“天下大同”的实践路径
湖南民生在线
企业
2025-07-04
湖南民生在线
阅读
A+ A-
摘要:本文以善卷(德祖)和陶渊明(德父)的德行思想为脉络,指出当今社会部分人重利轻德、道德沦丧的现状,强调复兴德行的重要性。主张通过“德圣”引领,在教育、政治、商业等领域以德为先,唤醒世人为善,最终实现“德行天下”与人间桃花源的理想,传承上古德善的精神以解今世之困。
▲善卷画像图
善卷者,德祖也。尧舜之师,以德化人,其言"德行天下",非徒教条,实乃上古之真精神。今之常德武陵,犹传其故事,而世人已渐忘其义。每见街头巷尾,熙攘往来者,面目可苦,心中盘算者,无非"利"字。道德之沦丧,如江河日下,不可复返矣。
善卷之世,可谓善德之启蒙。彼时之人,质朴无华,以德相尚。尧舜禅让,非畏权势,实重德行。今人读史至此,或嗤之以鼻,以为迂阔。殊不知,此正是先民智慧所在。德者,非虚文也,实乃立身之本。今之社会,物质丰盈,科技发达,而人心浇薄,尔虞我诈,贪腐横行。此无他,弃德崇利之过也。善卷之教,湮没已久,而其精神,实当复活于今日。
▲陶渊明画像图
及至陶渊明,鄙人称之为德父。其作《桃花源记》,非为逃避,实乃寄寓。常德桃花源中之人,"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",非愚也,乃去伪存真。今之解者,多谓渊明消极,此大谬也。彼之桃花源,正是其理想社会之模型。人人向善,户户崇德,无欺诈,无压迫,无贪腐。此非乌托邦,实乃可追求之境。渊明生于乱世,见尽人间丑恶,故构此理想以喻世。今人读之,当思其深意,非徒赏其文采而已。
渊明之后千余年,世道更替,而人心之恶,未曾稍减。今之世界,科技日新月异,而道德每况愈下。贪官污吏,前赴后继;奸商猾贾,层出不穷;寻常百姓,亦多唯利是图。此无他,德之不修也。物质之丰富,未尝带来精神之提升,反使人心更加贪婪。此情此景,令人思及渊明之桃花源,不禁慨然。
今欲济世,非有德圣出不可。此德圣者,非必居高位,但须德行服人。彼当以身为范,感化众生。德圣之任,在于牵头,使全社会皆为桃花源。此事非易,然非不能。观今日之世,虽道德沦丧,而善心未泯。每遇大灾大难,民众互助之事,仍不绝于书。此即人性本善之证。德圣之责,在于唤醒此善心,使之成为社会之主流。
积善成德,非一日之功。自善卷至陶渊明,再至今世,德之传承,时有断续。今当续此薪火,使之燎原。具体而言,教育当以德为先,政治当以廉为本,商业当以信为基。人人修德,则社会自善。德圣不必一人,众人皆可为圣。若能使"善"字当头,则"德行天下"不远矣。
▲桃花源古镇全貌
世有诮我迂阔者,不知德之重要。彼以为弱肉强食乃天经地义,殊不知,无德之强,终将自噬。历史长河,淘汰无数无德之强权,而德者永存。今之中国,物质已丰,当追求精神之富足。重建道德,非复古也,实乃创新。以古之智慧,解今之困局,此正其时。
德祖开其端,德父承其绪,今待德圣成其功。天下大同,非不可期。但使人人存善心,行善事,积善成德,则桃花源不在世外,而在人间。
▲作者于建初先生
作者简介:于建初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国家一级作家、文艺评论家、长沙市作家协会原主席、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、湖南省直书画家协会原副主席、多届湖南省人大代表与省政协委员。
来源:湖南民生在线
作者:于建初
编辑:徐满哥
一审:徐满哥
二审:余 生
三审:吴明德
责任编辑:湖南民生在线
华文号声明:
本文由入驻华文号平台的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华文号立场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,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,避免造成金钱损失,风险自负。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,请联系本站。邮箱:zhidaoribao@gmail.com
IP属地:湖南
最新文章
精选
热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