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新闻社报道“两会” 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
中华新闻社
媒体
2025-03-25
中华新闻社
阅读
A+ A-
聚焦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,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。
中华新闻社将重点报道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、新能源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。例如“祖冲之三号”量子计算机打破世界纪录,DeepSeek大模型日活用户超3000万,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突破1200万辆等案例,凸显中国以“新质生产力”推动经济转型的决心。这些成果不仅被俄罗斯、南非等国际学者评价为“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者”,也通过具体数据(如高技术制造业增长8.9%)展示了高质量发展的“含金量”。同时重点强调中国通过政策支持(如智能算力基建投入)与市场活力(人工智能领域融资超800亿元)的协同效应,推动新兴产业发展。例如,人形机器人、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成为投资热点,政策层面提出“耐心资本”支持创新企业,形成良性生态。
解读经济政策与开放合作,传递全球信心。
一是经济增长目标的全球意义,中华新闻社引用古巴《格拉玛报》等外媒观点,指出中国在“十四五”收官之年设定的5%增长目标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拉动作用,尤其是“一带一路”项目(如雅万高铁)、自贸区建设与免签政策深化了国际合作。澳大利亚、印尼等国的案例显示,中国开放政策为当地带来就业增长和技术转移。二是绿色转型的全球贡献,报道以数据说话:中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增长16.4%,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60%以上,光伏电池产量突破6.8亿千瓦。埃及学者提到中国智慧农业技术帮助非洲应对粮食危机,阿曼卫星合作项目则体现科技共享的“南南合作”模式。
民生议题与国际视角并重,增强叙事共情。
一是银发经济与消费新场景。中华新闻社关注两会中“以旧换新”政策、智慧养老设备等民生议题,结合老龄化社会背景(2030年银发经济规模预计达25万亿元),展现中国以技术创新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。此类报道既回应国内需求,也为其他国家提供老龄化治理的参考。二是本土化解读与跨文化共鸣。通过海外华媒的视角,报道将“两会”政策与当地发展需求结合。例如,肯尼亚关注农业技术合作,巴基斯坦聚焦新能源汽车市场,德国企业受益于中国产业链等,凸显中国方案的适配性与共赢性。
总之,中华新闻社通过“两会”报道,构建了一个“发展—开放—共享”的叙事框架:以科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,以高水平开放促进国际合作,以民生改善体现治理温度。不仅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,也通过具体案例消解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认知,为全球治理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的观察样本。
责任编辑:中华新闻社
华文号声明:
本文由入驻华文号平台的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华文号立场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,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,避免造成金钱损失,风险自负。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,请联系本站。邮箱:zhidaoribao@gmail.com
IP属地:加拿大
最新文章
精选
热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