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寨魂与文化觉醒:吴明德探析国家一级作家于建初《首溪古寨记》的历史意蕴
2025
09/01
湖南民生在线
企业
分享
2025-09-01
湖南民生在线
阅读
A+ A-
资水汤汤,首溪潺潺。读国家一级作家于建初先生《首溪古寨记》,但觉千年风云扑面而来,耳畔似有金戈铁马之声与文明传承之音交织鸣响。这篇以骈散相间写就的文化散文,不仅是对一处古寨遗址的文学再现,更是一场关于历史记忆重构与文化身份觉醒的精神仪式。作者以考古学家般的严谨与诗人般的激情,在残砖断碑间唤醒沉睡的时空,在山水形胜处勾勒文明脉络,为当代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湖湘文化深层意识的窗口。
《首溪古寨记》的独特价值,首先在于其构建了一种立体化的历史叙事维度。作者匠心独运地将首溪古寨置于三个时间维度之中:遥远的过去(春秋战国至宋代)、最近的过去(元明清至近代)和现在(2025年的探访)。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策略,使古寨不再是静止的考古遗址,而成为了一个持续生长的生命体。文中“溯其沿革”一段尤为精妙,从春秋荆州、战国楚南,到秦置益阳县、汉承郡国制,寥寥数语却勾勒出宏大的历史坐标系。作者并未陷入枯燥的史料堆砌,而是以“屈原行吟资水”“关公屯兵古寨”等文学意象激活历史,让冰冷的年代数字变得血肉丰满。这种处理方式暗合了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·诺拉提出的“记忆场所”理论——首溪古寨正是一个承载着集体记忆的文化装置,通过文本的再现,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媒介。
于建初先生对首溪古寨的再现,突破了传统地方志书的局限,创造了一种“文武双轨”的叙事结构。文章前半部分侧重“武”脉,详述古寨作为军事要塞的战略地位:宋代扶汉阳联防拒宋,设五寨于各要隘,“五寨如五指握拳,首溪恰似其中枢纽”;后半部分则着力“文”脉,元明之际“客家迁入,耕读传家”,璩氏花儿筑桥、清代陶澍题诗、左宗棠抒怀,黎锦晖谱写“桃花江是美人窝”。这种二元叙事并非简单并列,而是揭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深层规律——武与文的辩证统一。军事堡垒随着时间推移转化为文化堡垒,刀光剑影渐渐隐入读书声与歌舞声中,恰如作者所言“武偃文修,大栗港汇古今之气象”。这种转换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“化干戈为玉帛”的独特智慧,也是湖湘文化既尚武又崇文特质的完美诠释。
《首溪古寨记》的当代性,突出表现在作者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深刻思考。面对“公路四通至九州,古道渐没滋荒草”的现代化进程,作者没有简单陷入怀古伤今的感伤情绪,而是提出了创造性的转型思路:“昔日军事要塞,可转型为旅游胜地;当年边陲哨卡,焕新颜成文化地标”。这些设想既具现实可行性,又充满文化想象力。作者强调“招魂附体,非徒复古而炫奇;文化复兴,贵在活化而用世”,这一观点精准把握了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要义——保护不是为了凝固过去,而是为了激发传统与当代的对话,使文化遗产成为社区发展的活的力量。这种思路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新的“价值导向型管理”理念不谋而合,体现了作者的前瞻性思考。
作为湖湘文化的精深之作,《首溪古寨记》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独特的湖湘文化气质。文中多次出现的“梅山文化”意象,以及对湖湘民风“民尚朴素,敦礼让,勤于农桑,拙于商贾”的概括,不仅是对一方水土的描写,更是对湖湘文化精神的提炼。作者将首溪古寨定义为“湖湘精神之堡垒,梅山文明之丰碑”,这一判断建立在对湖湘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。湖湘文化历来有“坚韧不拔、敢为人先”的精神特质,从屈原行吟到毛泽东游学足迹,这种精神一脉相承。首溪古寨作为地理实体,成为了这种精神的空间载体,通过作者的文学再现,完成了一次湖湘文化自我认知的深化。
值得一提的是,于建初先生的写作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实践。作为国家一级作家、长沙市作家协会原主席,他身体力行地参与了文化传承的工作。《首溪古寨记》不仅是一篇美文,更是一种文化行动,它提醒我们注意到文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独特作用——文字能够抵达实物遗迹无法保存的维度,能够传递砖石无法承载的精神价值。当作者听到“资水涛声如战鼓,首溪松啸似弦歌”时,他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历史记述,进入了一种文化悟道的境界。
《首溪古寨记》最终告诉我们:一地之魂,不在碑碣而在民心;千年之史,非关文字而关精神。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如何安顿我们的历史记忆,如何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,是每一个思考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。于建初先生通过他的写作,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范例——只有理解历史的多重维度,把握文明的双重脉络,践行活化的传承理念,才能真正实现“古寨不古,常驻青春;文脉永续,日月同辉”的文化理想。
这篇作品犹如一首穿越时空的交响诗,让我们听到了历史深处的回响,也听到了时代新声的召唤。它启示我们:真正的文化传承,既是招魂,也是创生;既是对过去的敬畏,也是对未来的开辟。在这片曾经金戈铁马的土地上,文化的生命之树常青,正如资水的万古波涛,永远向前奔流。
天地有灵,山水含章。资水之滨,桃江之境,有古寨也,名曰首溪。其地居大栗港镇兴坪村,衔首溪出口,接资水清流,旧称“渣子滩”。千余亩山土环抱,数千年风云激荡。此为方寸之地,竟纳九州之气脉;弹丸之隅,犹藏千古之玄机。公元2025年仲夏,吾驻车资水之滨,访首溪古寨遗踪,不禁万千感概,遂以骈散之笔,溯其源流,考其兴废,以彰其胜。
溯其沿革,春秋属荆州之域,战国隶楚南之境。秦置益阳县,始归王化;汉承郡国制,渐启文明。屈原行吟资水,作《天问》于苍茫;周穆王驱车万里,会西王母于益水。三国鼎立之际,关公屯兵古寨,青龙偃月犹映寒潭;一寨虽小,实为湖湘历史之缩影;群峰无言,却是华夏文明之见证。
至若宋代风云,尤为可歌可颂。五代马楚内乱,梅山峒蛮出山争衡。《十国春秋》载:“乾祐三年六月,希萼诱梅山蛮以攻益阳”。铁骑踏破淹溪月,弓弩惊飞资水鸥。太平兴国三年,扶汉阳联防拒宋,设五寨于各要隘:梅子口据险,七星寨守隘,首溪寨扼喉,白沙寨镇浪,蜉蝣寨锁江。五寨如五指握拳,首溪恰似其中枢纽。
观其地理形势,实为兵家必争之地。东接益阳平畴,西控梅山峻岭;北通安化茶马道,南连宝庆官驿路。蛮人立寨于此,屯精兵,筑烽台,设鹿砦,布弓弩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载:“熙宁六年置安化县,废首溪寨”。自1073年寨废,至今九百余载,然遗址犹存,雄风尚在。残砖可辨宋时纹,断碑尚镌官兵姓。登高而望,但见资水如带,首溪若弦,当年金戈铁马声,似犹在空谷回响。
寨虽废而文脉未绝。元明之际,客家迁入,耕读传家;贞女花儿筑璩氏花桥,历六百年沧桑而屹立;清民以来,文风蔚起,俊采星驰。陶澍舟过临江寺,诗题粉壁留雅韵;左宗棠驻古驿道,剑指梅山抒豪情。黎锦晖慕大栗港美女梁惠芳,一曲“桃花江是美人窝”唱响天下。还有滩歌婉转,传诵资水百二险滩;故事神奇,演绎千古绝唱。此间风俗,据同治《益阳县志》所载:“民尚朴素,敦礼让,勤于农桑,拙于商贾”,诚舜帝遗风之存也。
然岁月迁流,沧海桑田。近世资水多级筑坝,险滩尽没出平湖;公路四通至九州,古道渐没滋荒草。幸有黄栗洑战场遗址,犹记解放烽火;毛泽东游学足迹,尚存革命星火。更有“马迹塘故事”、大栗港“胡呐喊”“地花鼓”代代相传,非遗文脉薪火不息。
今观首溪古寨,虽垣残壁颓,然其魂未泯。梅山文化如地下潜流,终涌为当代热潮;寨堡遗存似史书残页,正待后人解读。昔日军事要塞,可转型为旅游胜地;当年边陲哨卡,焕新颜成文化地标。若复其旧观,建遗址公园,设梅山文化展馆,辟资水古道游线,则古今交融,文武兼备,岂非全域旅游之典范耶?
嗟乎!地灵人杰,首溪寨聚天地之精华;武偃文修,大栗港汇古今之气象。招魂附体,非徒复古而炫奇;文化复兴,贵在活化而用世。愿借此寨千年魂魄,唤醒乡土内存活力;凭资水万古波涛,奏响时代新声。如此,则古寨不古,常驻青春;文脉永续,日月同辉。
《首溪古寨记》的独特价值,首先在于其构建了一种立体化的历史叙事维度。作者匠心独运地将首溪古寨置于三个时间维度之中:遥远的过去(春秋战国至宋代)、最近的过去(元明清至近代)和现在(2025年的探访)。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策略,使古寨不再是静止的考古遗址,而成为了一个持续生长的生命体。文中“溯其沿革”一段尤为精妙,从春秋荆州、战国楚南,到秦置益阳县、汉承郡国制,寥寥数语却勾勒出宏大的历史坐标系。作者并未陷入枯燥的史料堆砌,而是以“屈原行吟资水”“关公屯兵古寨”等文学意象激活历史,让冰冷的年代数字变得血肉丰满。这种处理方式暗合了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·诺拉提出的“记忆场所”理论——首溪古寨正是一个承载着集体记忆的文化装置,通过文本的再现,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媒介。
于建初先生对首溪古寨的再现,突破了传统地方志书的局限,创造了一种“文武双轨”的叙事结构。文章前半部分侧重“武”脉,详述古寨作为军事要塞的战略地位:宋代扶汉阳联防拒宋,设五寨于各要隘,“五寨如五指握拳,首溪恰似其中枢纽”;后半部分则着力“文”脉,元明之际“客家迁入,耕读传家”,璩氏花儿筑桥、清代陶澍题诗、左宗棠抒怀,黎锦晖谱写“桃花江是美人窝”。这种二元叙事并非简单并列,而是揭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深层规律——武与文的辩证统一。军事堡垒随着时间推移转化为文化堡垒,刀光剑影渐渐隐入读书声与歌舞声中,恰如作者所言“武偃文修,大栗港汇古今之气象”。这种转换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“化干戈为玉帛”的独特智慧,也是湖湘文化既尚武又崇文特质的完美诠释。
《首溪古寨记》的当代性,突出表现在作者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深刻思考。面对“公路四通至九州,古道渐没滋荒草”的现代化进程,作者没有简单陷入怀古伤今的感伤情绪,而是提出了创造性的转型思路:“昔日军事要塞,可转型为旅游胜地;当年边陲哨卡,焕新颜成文化地标”。这些设想既具现实可行性,又充满文化想象力。作者强调“招魂附体,非徒复古而炫奇;文化复兴,贵在活化而用世”,这一观点精准把握了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要义——保护不是为了凝固过去,而是为了激发传统与当代的对话,使文化遗产成为社区发展的活的力量。这种思路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新的“价值导向型管理”理念不谋而合,体现了作者的前瞻性思考。
作为湖湘文化的精深之作,《首溪古寨记》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独特的湖湘文化气质。文中多次出现的“梅山文化”意象,以及对湖湘民风“民尚朴素,敦礼让,勤于农桑,拙于商贾”的概括,不仅是对一方水土的描写,更是对湖湘文化精神的提炼。作者将首溪古寨定义为“湖湘精神之堡垒,梅山文明之丰碑”,这一判断建立在对湖湘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。湖湘文化历来有“坚韧不拔、敢为人先”的精神特质,从屈原行吟到毛泽东游学足迹,这种精神一脉相承。首溪古寨作为地理实体,成为了这种精神的空间载体,通过作者的文学再现,完成了一次湖湘文化自我认知的深化。
值得一提的是,于建初先生的写作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实践。作为国家一级作家、长沙市作家协会原主席,他身体力行地参与了文化传承的工作。《首溪古寨记》不仅是一篇美文,更是一种文化行动,它提醒我们注意到文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独特作用——文字能够抵达实物遗迹无法保存的维度,能够传递砖石无法承载的精神价值。当作者听到“资水涛声如战鼓,首溪松啸似弦歌”时,他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历史记述,进入了一种文化悟道的境界。
《首溪古寨记》最终告诉我们:一地之魂,不在碑碣而在民心;千年之史,非关文字而关精神。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如何安顿我们的历史记忆,如何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,是每一个思考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。于建初先生通过他的写作,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范例——只有理解历史的多重维度,把握文明的双重脉络,践行活化的传承理念,才能真正实现“古寨不古,常驻青春;文脉永续,日月同辉”的文化理想。
这篇作品犹如一首穿越时空的交响诗,让我们听到了历史深处的回响,也听到了时代新声的召唤。它启示我们:真正的文化传承,既是招魂,也是创生;既是对过去的敬畏,也是对未来的开辟。在这片曾经金戈铁马的土地上,文化的生命之树常青,正如资水的万古波涛,永远向前奔流。
来源:湖南民生在线
作者:吴明德/湖南民生在线总编辑
附国家一级作家于建初《首溪古寨记》全文
首溪古寨记
天地有灵,山水含章。资水之滨,桃江之境,有古寨也,名曰首溪。其地居大栗港镇兴坪村,衔首溪出口,接资水清流,旧称“渣子滩”。千余亩山土环抱,数千年风云激荡。此为方寸之地,竟纳九州之气脉;弹丸之隅,犹藏千古之玄机。公元2025年仲夏,吾驻车资水之滨,访首溪古寨遗踪,不禁万千感概,遂以骈散之笔,溯其源流,考其兴废,以彰其胜。
溯其沿革,春秋属荆州之域,战国隶楚南之境。秦置益阳县,始归王化;汉承郡国制,渐启文明。屈原行吟资水,作《天问》于苍茫;周穆王驱车万里,会西王母于益水。三国鼎立之际,关公屯兵古寨,青龙偃月犹映寒潭;一寨虽小,实为湖湘历史之缩影;群峰无言,却是华夏文明之见证。
至若宋代风云,尤为可歌可颂。五代马楚内乱,梅山峒蛮出山争衡。《十国春秋》载:“乾祐三年六月,希萼诱梅山蛮以攻益阳”。铁骑踏破淹溪月,弓弩惊飞资水鸥。太平兴国三年,扶汉阳联防拒宋,设五寨于各要隘:梅子口据险,七星寨守隘,首溪寨扼喉,白沙寨镇浪,蜉蝣寨锁江。五寨如五指握拳,首溪恰似其中枢纽。
观其地理形势,实为兵家必争之地。东接益阳平畴,西控梅山峻岭;北通安化茶马道,南连宝庆官驿路。蛮人立寨于此,屯精兵,筑烽台,设鹿砦,布弓弩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载:“熙宁六年置安化县,废首溪寨”。自1073年寨废,至今九百余载,然遗址犹存,雄风尚在。残砖可辨宋时纹,断碑尚镌官兵姓。登高而望,但见资水如带,首溪若弦,当年金戈铁马声,似犹在空谷回响。
寨虽废而文脉未绝。元明之际,客家迁入,耕读传家;贞女花儿筑璩氏花桥,历六百年沧桑而屹立;清民以来,文风蔚起,俊采星驰。陶澍舟过临江寺,诗题粉壁留雅韵;左宗棠驻古驿道,剑指梅山抒豪情。黎锦晖慕大栗港美女梁惠芳,一曲“桃花江是美人窝”唱响天下。还有滩歌婉转,传诵资水百二险滩;故事神奇,演绎千古绝唱。此间风俗,据同治《益阳县志》所载:“民尚朴素,敦礼让,勤于农桑,拙于商贾”,诚舜帝遗风之存也。
然岁月迁流,沧海桑田。近世资水多级筑坝,险滩尽没出平湖;公路四通至九州,古道渐没滋荒草。幸有黄栗洑战场遗址,犹记解放烽火;毛泽东游学足迹,尚存革命星火。更有“马迹塘故事”、大栗港“胡呐喊”“地花鼓”代代相传,非遗文脉薪火不息。
今观首溪古寨,虽垣残壁颓,然其魂未泯。梅山文化如地下潜流,终涌为当代热潮;寨堡遗存似史书残页,正待后人解读。昔日军事要塞,可转型为旅游胜地;当年边陲哨卡,焕新颜成文化地标。若复其旧观,建遗址公园,设梅山文化展馆,辟资水古道游线,则古今交融,文武兼备,岂非全域旅游之典范耶?
嗟乎!地灵人杰,首溪寨聚天地之精华;武偃文修,大栗港汇古今之气象。招魂附体,非徒复古而炫奇;文化复兴,贵在活化而用世。愿借此寨千年魂魄,唤醒乡土内存活力;凭资水万古波涛,奏响时代新声。如此,则古寨不古,常驻青春;文脉永续,日月同辉。
文既成,忽闻资水涛声如战鼓,首溪松啸似弦歌。乃知一地之魂,不在碑碣而在民心;千年之史,非关文字而关精神。首溪古寨者,非独砖石之构,实为湖湘精神之堡垒,梅山文明之丰碑也。
作者简介:于建初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国家一级作家、文艺评论家、长沙市作家协会原主席、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、湖南省直书画家协会原副主席、多届湖南省人大代表与省政协委员。
责任编辑:湖南民生在线
华文号声明:
本文由入驻华文号平台的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华文号立场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,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,避免造成金钱损失,风险自负。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,请联系本站。邮箱:zhidaoribao@gmail.com
相关阅读
IP属地:湖南
湖南民生在线的前身为湖南在线民生频道,为网民提供权威、准确、及时的民生资讯
最新文章
精选
热榜